2025WAIC现场直击:具身智能爆发,AI从工具迈向“共生伙伴”

机器人自如地递来一杯刚做好的咖啡,而点单者甚至无需下车——这不是科幻电影,而是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真实一幕。

“帮我点一杯元神AI咖啡”,简单的语音指令后,不到一分钟,机器人就将定制咖啡送到了车旁。这一幕发生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展区现场。

展会规模空前,7万平方米的展览空间汇聚了800余家科技企业,超过50%来自上海市外及国际展商。与往届相比,具身智能和智能终端等“硬核产品”占比大幅提升,更多人形机器人已从“静置展品”升级为“动态展示体”。

腾讯研究院在大会期间发布的《2025人工智能十大趋势报告》揭示了一个关键转变:2025年已成为AI从“推理智能”向“行动智能”演进的关键拐点。“AI不再只是可调用的工具,而是正在成长为人类的生产力伙伴与决策合伙人。”腾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徐思彦在现场表示。

 01 具身智能突破:机器人走向自主与实用

在大会核心的“WAIC里机器人技能大舞台”中央展区,擎朗智能的双足服务机器人XMAN-F1占据C位。这款全球首秀的机器人现场完成了爆米花制作、调制冰镇饮料等复杂任务。

人形机器人技术正经历从实验室研发向场景化应用的突破性进展。它们不再是被固定支架或围栏局限的“圈养”状态,而是能自主完成移动、转向与简单交互。

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显著突破。深圳优必选研发的Walker S2工业人形机器人展示了全球首创的热插拔自主换电系统——机器人自主前往换电柜,利用双臂协同在三分钟内完成电池更换。

这一创新集成了三大核心技术:原创双电池动力平衡技术、标准化电池仓快换技术设计以及双臂协同精准换电技术。该技术让机器人具备了7×24小时不间断工作能力,大幅降低了人力维护成本。

资本市场迅速反应,优必选股价在消息发布后一度大涨近10%。更实际的市场认可来自一笔创纪录的订单:优必选科技成功中标金额高达9051.15万元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,刷新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单笔订单金额纪录。

 02 端侧AI爆发:2025技术落地元年

2025年已被业界视为“端侧AI元年”,该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爆发,涉及AI眼镜、AI玩具、AI手机、AIPC、具身智能、人形机器人等多个领域。

阿里巴巴展示了首款自研AI眼镜——夸克AI眼镜,深度融合阿里及支付宝生态,支持高德导航、支付宝支付、淘宝比价等功能。Rokid CEO祝铭明透露,其智能眼镜预订量已达25万台。

手机端侧AI同样进展迅猛。OPPO成功将端侧AI提升至峰值出字速度200 token/s,并实现了对128k超长文本的支持。荣耀则发布MagicGUI自研多模态感知大模型,应用于其AI折叠旗舰Magic V5。

芯片领域的突破为端侧AI提供了底层支撑。摩尔线程展示了国产GPU赋能的具身智能设备,其边缘AI计算模组支持云边端全场景,支持本地运行DeepSeek大模型,为机器人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撑。

“全国产GPU加持下的具身智能设备,在工业等生产领域更具想象空间。”摩尔线程现场工作人员表示。

 03 AI重塑生物制造与医疗

在生物制造领域,AI正在创造药物研发的新范式。百图生科的“基于AI大模型高效改造药用酶用于酶替代疗法”项目入选工信部首批AI生物制造典型案例。

该项目针对罕见病溶酶体贮积病(LAL-D)的治疗酶进行改造。传统疗法每两周需注射一次,药物半衰期仅为6-15分钟,患者负担沉重。

百图生科通过其具备2100亿参数的xTrimo基础大模型及酶设计智能体,成功将设计与验证周期从数月缩短至数周。改造后的LAL酶突变体在体外验证试验中活性提升超2倍,热稳定性提高超4倍。

在48小时人源血浆孵育条件下,剩余酶活提高超40倍,为患者带来更长效、更温和的治疗路径。这一突破不仅提升了疗效和依从性,也显著降低了医疗资源投入。

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了一套贯穿底层模型、任务模型和实验闭环的AI酶改造体系。基于xTrimo大模型平台,公司开发了多个面向不同酶类的功能预测与结构建模任务模型,能够在数据稀疏条件下完成序列-功能映射。

 04 智能体重构生活服务边界

中国移动在大会期间正式发布智能体“灵犀”2.0,其在5G消息入口打造的灵犀智能助理重新定义了生活服务体验。

该助理搭载的自研生活服务个性化引擎,基于千万级POI数据池实现实时智能决策,精准度已超越90%同类AI应用。其创新的“四个自动”任务处理机制(自动分解目标、自动任务规划、自动调用工具、自动执行)让复杂需求处理效率实现质的飞跃。

针对传统订餐场景中“筛选难、订座繁、沟通累”的问题,灵犀推出全流程智能规划功能:用户只需输入聚餐人数、口味偏好、预算等信息,系统可一键拆解为10项关联子任务并自动串联执行,将人工筹备聚餐2小时的工作压缩至1分钟内完成。

在广州某互联网公司担任行政的李女士对此深有体会:“以前组织同事聚餐简直像打仗!光是筛选餐厅就要在多个APP间来回切换,订座得逐个打电话确认,还要手动规划地铁换乘路线,每次至少要折腾个把小时。”

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行业独家的AI代打订座功能——通过自动化执行逻辑,较传统电话沟通、手动抢座模式效率提升2-3倍。任务动态适配能力还可实时响应需求变化,如根据临时增减的聚餐人数调整餐厅规模。

 05 从工具到伙伴:AI的共生时代来临

腾讯报告指出,AI基础模型正在经历深层次演进,其核心竞争力正从“数据+规模”转向“自我优化+多模态原生融合”。

强化学习正成为大模型后训练的关键技术,推动AI从“语言生成器”向“任务执行者”演进。特别是在金融、政务等垂直场景中,强化学习有望突破数据稀缺与安全壁垒,加速专业化模型落地。

AI Agent正成为产业重要拐点。从2023年的探索实践到如今加速落地,智能体技术已进入大规模生产应用阶段,形成编排类+端到端模型双轨并进的生态格局。

在企业场景中,Agent正深度嵌入政务、金融、工业、医疗等流程,承担起分析、执行、优化等关键职能,从“工具”演进为真正的“数字员工”。在个人生活中,AI正演化为LifeOS——一个具备长期记忆、具身感知、多角色协同的“终身智能系统”。

“从零散对话,到‘认识你是谁’,未来的AI不只是会回答问题的聊天工具,而是一位了解过去、陪伴当下、引领未来的‘共生伙伴’。”腾讯研究院徐思彦如此描述这一转变。

具身智能已被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。随着机器人向工业、物流、服务等多场景渗透,具身智能正逐步承担起重复性、高风险、低技能岗位的工作。

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,非夕科技的自适应机器人展示着蛋雕、按摩、穿关东煮串串等精细技能;京东JoyInside智能体被植入多款机器人本体,实现高情商对话体验;商汤科技的家用机器人已能精通五种棋术。

腾讯报告描绘的AI未来图景正逐步成为现实:AI正在成为“每个人的数字搭档、每家企业的智能劳动力”。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成熟和成本下降,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胜预测: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量产元年。

当机器人走出展厅进入千家万户,人类与AI的共生时代才真正拉开帷幕。

分享
相关文章
全球关税新政落地,中国启动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 | 今日要闻聚焦
一场贸易规则的重新洗牌与一次技术革命的加速奔跑,在八月的第一天同时按下启动键。美国总统特朗普在“真实社群”平台上的发言斩钉截铁:“8月1日最后期限就是8月1日最后期限,坚定不变,不会延期。”对等关税新政正式启动,全球贸易格局面临重构。与此同时,太平洋西岸的中国正将目光投向人工智能的未来。昨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,一场围绕技术落地的国家级行动拉开序幕。
2025WAIC现场直击:具身智能爆发,AI从工具迈向“共生伙伴”
机器人自如地递来一杯刚做好的咖啡,而点单者甚至无需下车——这不是科幻电影,而是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真实一幕。“帮我点一杯元神AI咖啡”,简单的语音指令后,不到一分钟,机器人就将定制咖啡送到了车旁。这一幕发生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展区现场。展会规模空前,7万平方米的展览空间汇聚了800余家科技企业,超过50%来自上海市外及国际展商。
0 评论
留下你的精彩言论

你的信息不会被公开,
"*"为必填项。

Loading...